Tecsunhomes  月潭村夜话

随见随闻随感录(1414):禅宗公案妙语解读(二十九)


文:岳唐韧 发表时间 2019/10/01 14:43:39


42、清潭对面,非佛而谁

【原文】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大珠慧海)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潭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景德传灯录》)

【翻译】当时有法师数人来谒见大珠慧海禅师,说:“我们想提一个问题,大珠慧海禅师您能不能回答?”大珠慧海禅师说:“清澈的水潭,任凭各种情形折磨,你们可以随便提问。”问:“什么是佛?”大珠慧海禅师说:“清澈的水潭对面,不是佛是谁呢?”众位法师听了一片茫然。

【解读】“清潭月影,任意撮摩”,意思就是说我大珠慧海心境清澈明净,任凭各种各样的世尘妄念的折磨,都不会动摇;“清潭对面,非佛而谁”,意思就是我面前的你们,人人都有自心自性,个个都有佛性,只要你们明心见性,领悟以后你们就是佛,根本不用来我这里求什么佛。这就充分说明,得道成佛并不是从外界求来的,也不是由什么人来指点就能实现的,关键就在于自己能够明心见性,才能成为佛。

43、物外道

【原文】赵州问:“道非物外,物外非道。如何是物外道?”师(南泉普愿)便打。赵州捉住棒云:“已后莫错打人去。”师云:“龙蛇易辨,衲子难谩。”(《景德传灯录》)

【翻译】赵州禅师问道:“道不在事物之外,事物之外也不是道。请问什么是事物之外的道?”南泉普愿禅师听了就要打他。赵州禅师一把抓住棒子,说:“师父以后不要错打人。”南泉普愿禅师说:“龙和蛇容易分辨,悟道的禅僧是不可以随便蒙骗的。”

【解读】道含万物,万物尽在道中,所以赵州禅师说“道不在万物之外,万物之外的就不是道”。至于物外道,赵州禅师则说“物外道也就是心不住境,念不随物的自心自性。”因此想要得道成佛,那就必须体认自心自性,否则一事无成。

44、观音妙智力

【原文】僧问:“初心如何得个人处?”师(归宗智常)敲鼎盖三下云:“还闻否?”僧云:“闻。”师云:“我何不闻?”师又敲三下问:“还闻否?”僧云:“不闻。”师云:“我何以闻?”僧无语。师云:“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景德传灯录》)

【翻译】僧人问道:“人的初心怎么能够落实在个人身上?”归宗智常禅师敲了鼎盖三下,问僧人:“听到了没有?”僧人说:“听到了。”归宗智常禅师说:“我怎么没有听到?”归宗智常禅师又敲了鼎盖三下,问僧人:“还听到了吗?”僧人说:“没有听到。”归宗智常禅师说:“我怎么听到了呢?”僧人无言以对。于是归宗智常禅师说:“观音菩萨具有玄妙的智慧力量,能够解救人世间的痛苦。”

【解读】观音菩萨的玄妙智慧力量,能够解救人世间的痛苦,那么怎么解救呢?珍惜重视自家的宝藏,明心见性,扫除烦恼,由凡入圣,又由圣堕凡。归宗智常禅师敲鼎盖,僧人说听到了,他却说没有听到;又一次敲鼎盖,僧人说没有听到,他却说听到了。 如此反激,目的就是促使僧人领悟由凡入圣、又由圣堕凡是的玄妙智慧。

45、于家汉埋紫玉山

【原文】公于頔又问:“如何是佛?”师(紫玉道通)唤:“相公!”公应诺。师曰:“更莫别求。”药山闻曰:“噫!可惜于家汉生埋向紫玉山中。”公闻,乃谒见药山。山问曰:“闻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乃曰:“承闻有语相救,今日特来。”山曰:“有疑但问。”公曰:“如何是佛?”山曰:“于頔!”公应诺。山曰:“是甚么?”公于此有省。(《五灯会元》)

【翻译】于頔又问道:“什么是佛?”紫玉道通禅师喊道:“相公!”于頔答应。紫玉道通禅师说:“你还是不要到其他地方去求佛了。”药山禅师听说了这件事,说:“噫!可惜这个姓于的人活着就埋到了紫玉山中了。”于頔听说了,于是去拜见药山禅师。药山禅师问他:“听说你在紫玉山中大做佛事,是真的吗?”于頔说:“不敢当。”又说:“希望禅师您有话救救我,所以今天特地来拜见您。”药山禅师说:“有疑问只管问。”于頔说:“什么是佛?”药山喊:“于頔!”于頔答应。药山禅师说:“是什么?”于頔终于有了省悟。

【解读】两位禅师对于于頔关于“什么是佛”的提问,都是采用呼唤于頔姓名的方法来让他体悟自心自性,可是第一次他没有领悟,到了第二次才有所省悟。由此可见,想要得道成佛,只有体悟自性,明心见性,因为明心见性就是佛,佛就在每个人自己的自心自性中,属于自家宝藏,别人是无法给予的。

46、不知秤畔星

【原文】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黑眼和尚)曰:“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五灯会元》)

【翻译】僧人问:“什么是佛法大意?”黑眼和尚说:“卖了十年炭的男人,竟然不知道秤上面的秤星。”

【解读】卖了十年炭的汉子,应该对于秤上面的准星十分熟悉,但是却不知道秤上面的准星,黑眼和尚用这个比喻来回答僧人“什么是佛法大意”的提问,意思就是说这个僧人不知道佛性就是自心自性,还想从外界去求佛法大意,可见就像那个卖了十年炭竟然不知道一杆秤上面的准星那样愚钝。

47、本来是佛

【原文】问:“何者是佛?”师(黄檗)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异,故云即心是佛。若离于心,别更无佛。”云:“若自心是佛,祖师西来如何传授?”师云:“祖师西来唯传心佛,直指汝等心本来是佛,心心不异,故名为祖。若直下见此意,即顿超三乘一切诸位,本来是佛,不假修成。”(《黄檗玩陵录》)

【翻译】僧人问:“什么是佛?”黄檗禅师说:“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心与佛没有不同,所以说心就是佛。如果离开了心,就没有其他的了。”僧人说:“如果自己的心就是佛,那么祖师从西方来怎么传授佛法?”黄檗禅师说:“祖师从西方来只是传授心法,直接指向你的内心本来就是佛,心与心都没有区别,所以称他为祖师。如果直接能够理解这种旨意,那就是顿时超过三乘佛法的各位大神,本来就是佛,是不需要假借外界手段修炼而成的。”

【解读】什么是佛?佛是自家宝藏,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与佛没有区别,如果离开了心,就没有另外的佛可说。祖师从西方来,传的是心佛,强调心就是佛,所以被称作祖师。

48、切忌从他觅

【原文】师(洞山良价)临行又问云岩:“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邈得师真否?如何只对?”岩曰:“但向伊道:只这是。”师良久,岩曰:“价闍黎,承当个事大须审细。”后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因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在,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与么会,方始契如如。”(《洞山语录》)

【翻译】洞山良价禅师临行时又问云岩禅师:“和尚您死了以后,如果忽然有人问:画了和尚的真貌画像了吗?应该怎样回答呢?”云岩禅师说:“你只要向他说这就是。”洞山良价禅师沉默了好久,云岩禅师说:“你是高僧,承担大事情一定要谨慎处理。”后来冬山良价禅师过河从河水中看见了自己的身影,顿时大悟前面关于画像的事情,因此写了一首偈诗说:“切忌从他人身上寻觅,他人与我千里迢迢。我现在独自一人自由自在,处处都能与他人相逢。他人现在就是我,但是我如今不是他。应该这样去领悟,才符合如如的禅理。”

【解读】洞山良价禅师对于死后的是否留画像问题,从他的问话中说明他对此还有执迷,云岩指点他以后,他仍然不能领悟。后来他过河时,从河水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才真正领悟了关于画像的问题,并且写了偈诗表达了这种省悟。

49、大商何求小利

【原文】问:“学人拟看经时如何?”师(天盖幽)曰:“既是大商,何求小利?”(《景德传灯录》)

【翻译】僧人问道:“学习佛法的人准备看经书时应该怎么做?”天盖幽禅师说:“既然是大商人,何必去追求小小的利益?”

【解读】学习佛法的人读经书,无非是从经书里求得解脱,因此天盖幽禅师说:“既然是大商人,何必去追求小小的利益?”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放着自己的自心自性宝藏不去开掘,放着自己的净心不去明彻,却一心一意从书堆里寻求,这是舍本求末。

    50、推枕大彻

【原文】一日,钦(祖钦)问:“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师(高峰原妙)云:“作得主。”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师云:“作得主。”又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师无语。钦嘱曰:“从今日去,也不要汝学佛学法,也不要汝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遮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丙寅冬,遂奋志入临安龙须,自誓曰: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遮一着子明白!越五载,因同宿友推枕堕地作声,廓然大彻。自谓如泗洲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归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高峰原妙禅师语录》)

【翻译】有一天,祖钦禅师问:“白天日光浩浩荡荡时,还作得主吗?”高峰原妙禅师说:“作得主。”祖钦禅师又问:“睡梦中作得主吗?”高峰原妙禅师说:“作得主。”祖钦禅师又问:“正睡着时,没有做梦,没有念想,没有看见东西,也没有听到声音,这时主在什么地方?”高峰原妙禅师无言以对。祖钦禅师嘱咐他说:“从今以后,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究古今,你只管饥饿了就吃饭,疲倦了就睡觉,睡觉醒了以后,却要精神抖擞,想一想,我这一觉,主人公究竟在哪里安身立命?”丙寅年冬天,高峰原妙禅师就决心立志进入临安的龙须山,自己发誓说:拼一生也要做一个痴呆汉,决心这一辈子也要领悟佛道,做到彻底明白!过了五年,因为同宿舍的禅友推动枕头落地发出声音,高峰原妙禅师恍然大悟。他自己说就像在五湖四海见到了佛教大圣人,又好像远游的客人回到了故乡,原来回来的还只是回来的人,并没有改变以前的所作所为,但是内心的境界却大不一样了。

【解读】,寻回自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高峰原妙禅师经过多年的磨1寻求,终于在推枕堕地的声音中大彻大悟。所谓“作得主”的“主”,就是指一个人的自心自性,“作得主”就是指能不能护持自心自性,不被污染。因此不论在什么环境中,比如白天人声嘈杂之时、睡觉时的做梦和产生各种念想之时等等,都要能够让“主人公”即自心自性可以安身立命,不受外界各种各样境况的侵扰,都要保持一颗自我的本性本心。人的自性就是佛性,所以能够保持自性,就是保持了佛性,就能够得道成佛。

  

作者:岳唐韧

201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