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sunhomes  月潭村夜话

随见随闻随感录(2242):从八股文说开去


文: 发表时间 2022/05/20 08:07:06


众所周知,凡是读过书的人,都知道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词,那就是“八股文”。但是真的要问什么是八股文,恐怕又有不少人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那么,八股文究竟是一个什么东东呢?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义、制文、时义、时艺、八比文,是明清两代各级科举考试必须要考的一种文章。因为八股文如果能够考得好,就可以一级一级地考中,县府里考试(县府试)考取的就叫生员,也就是秀才;省里考试(乡试)考取的叫举人,京城礼部考试(会试)考取的叫贡士,宫殿里的考试(殿试)考取的叫进士。一个读书人如果考取了进士,就可以做官了,所以鲁迅先生把八股文考试比作“敲门砖”。

八股文的起源,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源于宋代。王安石变法,主张科举考试不再像唐代那样考诗歌辞赋,而应考试《四书》、《五经》和《论语》、《孟子》里面的内容,文体与“论”相近似,但在结构上面并没有什么过分严格的要求。到了明朝初年,开国皇帝朱元璋,除了内容上仍然考四书五经以外,在格式上也做出比较严格的规定。再到明代成化年间,终于形成了八股文十分严格的定式,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彻底废除科举制度,才算真正地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八股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八股文的题目一律采用四书五经里面的现成句子。这种题目,又分为大题、小题,乡试、会试采用大题,县府试采用小题。所谓大题,就是指用来做题目的四书五经句子属于意义完整的句子。其中又分为连章题、全章题、数节题、一节题和数句题,即把四书五经里某两个以上连贯的章节合为一题,叫作连章题;仅仅采用其中一章为题,叫作全章题;采用其中几节或一节为题,叫作数节题或一节题;采用其中几句为题,叫作数节题;而仅仅采用完整的一句为题,则叫作单句题。县府试的考试对象,都是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青少年,因此称他们是“童生”,他们参加的县府试也就叫作“童试”。县府试即童试属于同一个级别,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最低级别,都是考小题,即单句题或者一句题。小题只考四书的内容,童生参加县府试,考官就从四书里面选择一句话作为考试题目,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格式对这一句进行理解发挥,都是理解发挥绝对不容许发表自己个人的见解,必须符合朱熹等人的注释。也就是说,考生写的八股文,在内容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里的解释为标准答案。正因为如此,所以所有参加初次科举考试的既要把四书五经读得滚瓜烂熟,又要把朱熹等理学家解释四书五经的著作读得滚瓜烂熟,否则写八股文时就根本无从下笔。到了后期,因为把四书五经考了几百年,许多题目都已经考了又考,同时又要防止考生猜题押题,于是许多考官出题目时就想方设法出一些怪题,把四书五经里的一些前后根本没有联系的句子搭配在一起或者硬性割裂开来,导致许多考生莫名其妙,不知所措。

第二,八股文的内容,有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代圣人立言”,也就是代表圣人发表意见看法。所谓圣人,就是指孔子、孟子等儒家学术的代表人物,因此写八股文,思想内容上必须符合这些圣人的说法,具体阐述时又必须以程朱的理学的解释作为标准,否则即使写得再好,都是不符合要求的。同时,既然八股文的写作是“代圣人立言”,因此八股文行文的语气,也要模仿圣人文章的语气和章法。八股文基本上属于散文体,句子长短不一,虽然需要一些排偶句子,但又不是駢体文。不用押韵,不需要华丽的词语,禁止使用夸张等修辞手法。虽然属于议论文,但又不允许引证古代历史,还不允许巧设比喻,结果考生写出来的文章,几乎全部都是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没有一点点活力。

第三,八股文的写作,在文章结构上面有一整套硬性的规定,特别要求格式上的统一,大家千篇一律,就等于填写字句一样,所以十分呆板,一点生气也没有,根本谈不上生动活泼,更加谈不上文采。八股文全文由八个大部分组成,这就是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最后还必须加上一个大结,否则就是不符合要求。

所谓破题,就是把题目那句话的字面意义破释开来,也就是说,破题就是从字面上解释题目的意思。根据当时评价破题的标准,如果是大题,破题就要冠冕堂皇;如果是小题,破题就要灵活机巧;如果是长题,破题就要简括;如果是搭题,破题就要浑融。而且不管题目是长是短,破题的话只能写两句。更重要的是如果题目中有圣人名字,写八股文的人破题时必须采用同音字代替,否则就是对圣人不尊敬,一定会被视为废卷。

所谓承题,就是用四五个单句把破题话里紧要的意思承接下去,加以引申,使文章立意明白顺畅。还有承题必须与破题紧紧连接,如果破题明显,那么承题就必须隐蔽,这叫作“明破暗承”;而如果破题是正面破的,那么承题就必须从反面承接,这叫作“正破反承”。总而言之,承题一定要与破题紧密连接,不能脱节。

所谓起讲,又叫小讲、原起,用若干句进一步发挥题意,笼罩全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立论。这一节具体要写多少句,没有硬性规定,一般是十句左右,不可太多,也不能太少。这些句子,一般采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等虚语开头。

所谓入题,又叫入手、领上、领题,就是从上文引入本题,或者两三句,或者四五句,实际上就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部分篇幅不能长。

所谓起股,又叫起比、题比、提股、前股。用四五句或者八九据双行排比文字,开始正式发表议论,也就是现在说的正式开始论证观点、这一节文字格式要求比较严格,必须采用双行排比文字,每两行句式必须一样,命意的轻重,文字的长短,声调的缓急,乃至语气词的安排,都必须两两相对,组成一副散体的长联。因为这个要求有相当难度,所以在这散体长联里,可以允许使用重复的字词。

所谓中股,又叫中比,句式必须双行,字数多少不受到限制,从内容上说,这一节应该是全文的重心所在,就好像一个人的前心后背,因此必须尽情发挥,不题目里的所含的义理说深说透,并且要求锁上关下,宜虚不能太实。

所谓后股,又叫后比,采用双行句式,文字多少不定,一般情况是中股长则后股短,相反,如果中股短则后股长,这样就前这一节文字的作用是继续畅发后能够匹搭。这一节文字的作用是继续畅发中股未尽之意,就好像人的两条腿,要求庄重踏实。

所谓束股,又叫束比,双行,写上两三句就行了,篇幅宜短不宜长,作用是回应或者提醒全篇而加以收束。

所谓大结,就是全篇文章的结束语,散行,不用偶句,也不用圣人语气,可以发挥自己的见解,但是如果发挥过头,又往往成为禁忌,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宁可不发挥自己的见解,仍然按照圣人的语意结束全文。

关于八股文中的排比句,一般都是用八比,但是至少必须用六比,至于用更多的比,当然也不会予以限制,只是增加了难度,因此许多人都是按照常规采用八比(即四对),以求稳妥,否则就有可能弄巧成拙,导致考场失利,那就划不来了。

第四,八股文的字数和书写款式也有相当严格的规定或者惯例。明朝初年,如果是考五经题,一般限制在五百字以内,而如果是考四书题,则一般限制在三百字以内。到了清康熙时,字数限制开始放宽,一般在五六百字左右,到乾隆时,则放宽到七百字以内。同时,八股文考试,对于书写要求也很高,要求点句(相当于现在的标点符号,但就是一个点)、勾股(标明段落的区分)和书写,全都要求比较严格,一般是不准涂改的,而且一律都是蝇头小楷,每行都要十分整齐,忌讳歪歪扭扭。还有文章中如果需要写到已经死了的皇帝庙号如“太祖某皇帝”之类、御名即在位皇帝称号如“圣上”、“皇上”、“陛下”之类已经圣人名讳如孔子、孟子之类,全都必须换一行顶格书写,等等。倘若这些规定如果违背了,即使文章写得再好,也是也被当作废卷或者被取消考试资格的。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所有学校和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功课,因为不管哪一级的科举考试,都是要考八股文的,如果不学会写八股文,那就不能进科场,也就没有任何机会进入仕途做官。而一旦考上并且做了官,八股文就一点用处也没有了,所以学习和考试八股文,仅仅是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和进入仕途的一种工具性的文章,除此之外,八股文就没有任何用途了,所以鲁迅先生把它比作“敲门砖”,一旦进了门这一块砖就什么用处也没有了。

还有八股文的限制特别多,最主要的限制是两方面,一是思想内容必须“代圣人立言”,“标准答案”又必须按照程朱理学的义理,否则就不合格;二是文字以及它的具体格式都有十分严格的限制,稍微有点差错,马上就会认定不合格。因此八股文是一种培养封建统治者奴才的文体,是一种严格束缚读书人思想的精神枷锁,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一点用也没有,因此必须彻底淘汰,把它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但是这种八股文的遗毒却很难清除干净。还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先生就提出反对“党八股”,结果反对到现在,文章写作方面尤其是官方文章的写作,“八股”遗风反而愈演愈烈,比如什么文件呀、报告呀、总结呀、社论呀等等,全都是千人一面,以至于那些秘书们只要到网上搜一下,然后下载,改一下部门单位名称就完全可以使用了,堪称千篇一律,枯燥无味。还有高中生的高考作文等,几乎也充满着八股文的味儿,一点生动活泼的气息都没有。那些“秘书”除了会写这一类“八股文味”的文字外,几乎什么也不会写。由此可见,我们要使我们的文风真正好起来,仍然需要花大力气才行。


    作者:岳唐韧

    2022年0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