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sunhomes  月潭村夜话

随见随闻随感录(2233):杂说”八仙”


文: 发表时间 2022/05/07 10:06:19


民间广泛流传的“八仙”的故事,实际上是道教的一个神话传说,这个神话传说的形成已经上千年了,影响很大,并且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尤其是由八仙故事留下来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话,更是家喻户晓,经常被人们所引用。

 “八仙”是哪几个仙人,传统的说法是指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八个神仙。

关于这八个仙人的来历,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最基本的说法是这样的: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五位都有史书记载,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三位没有史书记载,都是民间传说。

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钟离权、何仙姑五位在宋代以前的史书里都有记载,其中张果老、韩湘子、吕洞宾三位,都在唐代的史书里都有记载,而钟离权、何仙姑两位则在北宋史书中有记载。

张果老最早见于唐朝蒸处诲的《明皇杂录》,后来编修的《旧唐书》、《新唐书》里都有《张果传》,这张果就是张果老,足见张果老原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并不是胡编乱造的。人们说起张果老,最著名的就是张果老倒骑毛驴的形象,这一点在新、旧《唐书》里都曾经有记叙,只不过他的真实姓名叫张果,“老”是后人加上去的。但是在郑处诲的《明皇杂录》中却是这样写的:张果老“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折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虽然没有“倒骑驴”的说法,但是说张果老骑着毛驴竟然可以“日行数万里”,休息不赶路时,居然能够把毛驴折叠起来,放进箱子里,就已经把张果老神仙化了。也有人认为,张果老“倒骑驴”的事情,应该是宋代人潘阆的事情,因为宋代诗人潘阆在游华山时,题诗有“昂头吟望倒骑驴”的句子,所以另外一位诗人魏野写诗赠他说:“从此华山图籍上,更添潘阆倒骑驴。”其实这是与张果老根本没有关系。

实际上,张果老倒骑毛驴的形象,来源于名民间传说,后来又经过戏曲舞台的相传表演,影响更加广泛,渐渐地成为文学、绘画、雕塑中常常见到的艺术形象。清朝金植《不下带编》里说:“画家有《张果老倒骑驴图》,或题其上云:‘多少世间人,不如个老汉。非是倒骑驴,凡事回头看。’”由此可见,张果老倒骑毛驴已经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艺术典型了。

韩湘子原名韩湘,历史上真有这个人,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孙,韩愈的著名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诗,就是写给他的侄孙韩湘的。又据与韩愈同时期的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记载,韩愈被贬官前往被贬地的途中,遇到了韩湘,便写了一首诗送给韩湘,这时就有人传说韩湘已经变成仙人了,因此后来的八仙里才有了韩湘子。

吕洞宾,原来叫吕岩,也是唐代人,《全唐诗》里收有他的诗作,著名的岳阳楼就是根据他的“三醉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这首诗而建造的。可见吕洞宾也是确有其人,只是人们把他神仙化了,才成为八仙之一。

八仙中的钟离权、何仙姑,北宋的史书中均有记载。《宣和书谱》里说:“神仙钟离先生,名权,不知何时人。间出接物,自谓生于汉,,吕洞宾于先生执弟子礼。自称天下都散汉。”也就是说,因为他自称是汉代人,所以又叫作“汉钟离”同时,吕洞宾曾经拜钟离权为师。南宋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中则说:“邢州开元寺有唐钟离权处士二诗”。《全唐诗》把钟离权的诗归于“仙”类,但是也有人把他的诗归于“道”类。总的来说,钟离权大约与吕洞宾是同时期的人,不过比吕洞宾年长一些,不然的话,吕洞宾不可能对他“执弟子礼”。由此可见,钟离权也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被神化的。

关于何仙姑的说法也有不同看法。北宋刘汸在他的《中山诗话》里说:“永州何仙姑,不饮食,无漏泄,世传其神异。”根据这个记载,何仙姑是一个不喝水、不吃饭和不用大小便的人,所以十分神异。北宋的刘斧写的《青琐高议》里也有关于何仙姑的传说,其中就有何仙姑《题永州故人亭》诗二首,并且被收入《宋诗纪事》,许多史书都把何仙姑定为了初唐时期人是“增城何泰女”,是一位才女。

八仙中的其他三位是铁拐李、曹国舅、蓝采和。铁拐李未见史书有任何记载,应该是一个民间传说的人物。从现存的资料看,他的名字最早见于岳伯川的《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剧情是宋朝郑州孔目(官名)岳寿生病死了以后,吕洞,宾要救他复活,但是岳的尸体已经火化,于是就借用刚刚死亡的屠夫李某某的尸体还魂,这个李某某是个瘸子,走路要拄拐杖,别人都叫他李铁拐李,因此杂剧名就叫《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由此看来,得道成仙的是岳寿,并不是铁拐李,所以铁拐李是一个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

曹国舅也是一个民间传说的人物。曹国舅的名字叫曹友,据史书记载,宋朝确实有一个叫曹侑的人,而且确实是国舅,是宋初名将曹彬的孙子,宋仁宗赵桢的曹皇后的弟弟。《宋史·外戚传》里说他“卒年七十二”,并没有神仙修炼的记载,并且说他“美仪度,通音律”,与修道成仙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因此这个八仙之一的曹国舅,完全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

蓝采和也是民间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蓝采和的事迹,最早见于南唐沈汾的《续仙传》,说他“不知何许人也,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余,常衣破蓝衫,唱踏踏歌”,等等。后人因为歌词中有“蓝采和”字样,所以就附会作为他的姓名。实际上,元代有一个著名戏曲演员许坚,他的艺名就叫“蓝采和”。民间传说,尤其是关于神仙的民间传说,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你加一点,我加一点,最后慢慢地形成一种比较“圆满”的说法,因此民间传说这种作品,实际上就是广大民众在长期流传中集体创作的,八仙的民间传说,就是这样经过长时间积累而形成的。

关于八仙的民间传说,在明代以前,八位神仙人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是这个人,有时是那个人,仅仅是“八”这个数目没有变化。到了明代,由于明朝皇帝大多数都相信道教,而道教的核心思想就是修炼成仙,所以明朝以后,关于八仙的传说才渐渐地固定下来,成为现在的这个版本。

八仙的民间传说,开始的时候是零零散散的,是单个的故事,后来人们无形中把他们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民间传说。

那么,这个八仙民间传说的整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把八仙的民间传说的故事形成一个整体民间传说,也是多种渠道的汇合,这些渠道有诗歌、绘画、戏曲等。

清朝著名的历史学家赵翼得到了一幅《八仙图》于是他又作序又题诗,他作的序说:“戏本所演八仙,不知起于何时,按,王氏《续文献通考》及胡氏《笔丛》,俱有辩论,则前明已有之,盖演自元时也。”这只是就“戏本所演八仙”而言,而“八仙”的称谓,则起源更早。唐代的王勃就有《八仙径》的诗,杜甫则有《饮中八仙歌》,两宋的都城都建有“八仙楼”,因此在民间,也就不断地演化出许许多多的关于八仙的传说故事。

要考察八仙连在一起的形成,比较可靠的文字资料应该还是元代的杂剧。现存的有关八仙的元代杂剧,最早的应该是马致远的《黄粱梦》和《三醉岳阳楼》,在《三醉岳阳楼》里第一次罗列了八仙的名字,依次是汉钟离、铁拐李、蓝采和、张果老、韩湘子、曹国舅、吕洞宾、何仙姑,其中以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三个人最为人们所熟知,也为人们最喜欢。杂剧中,八仙各有各的本事,各有各的特点,杂剧最后采用八仙具体亮相的方式收场,给人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到了明代,关于八仙的传播,又多了一个渠道,那就是平话。平话又叫说话,起源于宋代,后来发展为长篇小说的基础。通俗地说,平话或者说话就是聚集许多人讲故事,后来又称这种形式为“说书”。元剧的普及八仙故事,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其普及程度又比不上平话,因为平话既可以在房子里说,又可以在大街小巷里说,它的听众远远地超过杂剧的观众,所以关于八仙的传说就越来越普及,就这样,八仙的故事以及由八仙所产生的俗语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就更加普及了。


    作者:岳唐韧

    2022年05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