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sunhomes  月潭村夜话

随见随闻随感录(1625):传统文化修养绝不可缺


文:tecsun 发表时间 2020/05/29 08:44:55


    我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今年78岁了。2020年元旦,参加一个退休教师迎新年团拜会,与老同事聊起教育教学的往事,不禁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期自己独自在高中部开设《传统文化修养》课的经历,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仍然印象十分深刻,觉得当年自己主动要求做的这件事,还是颇有意义的,因此始终不能忘记。

   那是1995年9月,在我多年的要求和坚持下,学校领导终于同意了我在高中部开设一门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目之外的《传统文化修养》课,作为高中学生的选修课。从高一到高三的十八个班,每个班每周一节,由我主讲,一直坚持到我2003年11月退休。由于没有适合继续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接我的班,才不得不中止,以至到现在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我主动要求开设的这门《传统文化修养》课,虽然属于选修性质,但是不仅在当时是全省中学第一个开设,而且到现在,仍然是全省中学唯一开设过这门课。我退休以后,先后到三所私立中学打工,其中又在一所私立中学的高中部开设过两年这门课。其他两所私立中学,因为老板坚决不同意开设这门课,所以没有开成。

我前前后后在两所中学的高中部开设的这门《传统文化修养》课,时间近10年,效果相当好,深受学生的欢迎,一致认为这门课对于他们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以及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素养甚至对于他们语文、历史两门课的高考,全都起到了比较大的促进作用。

至今近二十年过去了,那些早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见到我,仍然赞称我开设的这门《传统文化修养》课,让他们学习到了许多正规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和人文素养。

期间,我也曾经把自己多年开设这门《传统文化修养》课的经验与体会写成文章,在《安徽日报》、《安徽教育》杂志和《黄山日报》上发表以及在《博客中国》、《安徽文化网》等大型网站发表,同样得到许多人的好评,尤其是许多当年听过我这门课的学生,都在网上热烈称赞我这门课开得好,他们至今仍然不能忘记。

那么,我当年为什么那样固执地要求与坚持要开设这门《传统文化修养》课呢?

第一,因为我自己长期以来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十分喜爱传统文化,对于学习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兴趣,教书、读书和写文章,全都与传统文化沾边,觉得传统文化对于自己怎么做人做事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作为教师,感到自己有责任把这种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力量传承给自己的学生;

第二,我深深感觉到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负面影响,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失,使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渐渐地远离现代的青少年,自己的职业有义务在教育青少年学生重新回归传统美德,在做人做事治学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使自己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

第三,是出于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作用的比较深刻的认知,明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是一种具有无限持久的潜在推动力量,她的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能够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和广大民众内心深处的自信力和自豪感。

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发展中孕育成长,自始至终都在积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标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滋养,对于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时时刻刻都在发挥无比巨大的历史作用。具体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思想理念上面,她的修齐治平、为政以德、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等高尚理念,都是值得继承与借鉴的。而在道德品质层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崇德扬善、诚实守信、见贤思齐、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清正廉洁、勤俭节约、敬业乐群等崇高品质,都是必须代代相传的。而所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必须通过细雨滋润式地传导给年轻的一代,因此经常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才能达到古人所说的“修身”的目的。

   当年,我在高中部三个年级开设《传统文化修养》这门课,每个班每周一节,一学期每个班共20节,因为没有正式的教材,就由我自己编写,三个年级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同时各年级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相辅的活动,如学习小组、读书会等。因为属于选修课,所以既没有作业,也没有考试,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养成一种爱好,为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或研究传统文化打下一些基础,因此教与学两方面都比较轻松愉快。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采取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原则,以传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四个大方面为线索,采用专题讲座的方法,按照历史时间的顺序,一个专题一个专题地往下说。在“面”上又采取“走马观花”的方式,对一些大问题作一些简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一些要点,因此,这种“走马观花”实质上也是“蜻蜓点水”,原因就是高中学生并不存在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要求,他们仅仅是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些要素,明白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内容。比如讲“什么是十三经”这个问题时,只告诉学生十三经是哪十三部经典之作,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人,这些经典之作在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等就行了,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讨论。 

再比如讲先秦文化,主要是介绍诸子百家的思想争论,说明“百家争鸣”的意义与作用,同时介绍诸子百家的一些主要人物及其著作,如孔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和《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又比如讲“二十四史”的知识,也只是告诉学生二十四史的书名、作者及其生活的朝代、各部史书的体例与卷数等。同时告诉学生二十四史并不是二十四个朝代的史书,其中有的朝代就有两部以上史书,如汉代有写西汉历史的《汉书》和写东汉历史的《后汉书》以及写三国时期历史的《三国志》三部史书。再如写唐代历史的就有《旧唐书》和《新唐书》两部史书,至于南北朝时期,就更有好多部史书等。

又如讲《四库全书》,主要是告诉学生《四库全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及其编辑体例,说明什么是“经史子集”,告诉他们“经”就是指儒家的经典之作,“史”就是各种历史著作,包括正史、别史和野史,“子”就是指经、史之外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哲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农医科学等方面的著作,“集”就是指各种形式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辞赋、小说、戏曲等作品。而在“点”上则采取落到比较具体的知识点上,学习一些对于学生个人品质修养、培养有利于学生个人爱好传统文化的兴趣、扩展学生个人传统文化知识面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方法主要以学习古代名家名人的一些有关做人做事治学的语录、警句和格言和学习古代著名诗人的一些著名诗词,并且以律诗、绝句为主,同时学习一些关于对联、古代文化制度等知识。例如从《论语》等名家著作里搜集一百多条关于应该怎么样做人做事治学的语录、警句和格言,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教给他们以后写文章怎么引用这些语录、警句和格言。再如汇集近两百首唐宋等朝代的一些著名诗人的优秀律诗、绝句,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做到大体上能够理解这些名诗的主要含义。又如以《漫谈对联》、《科举制度简说》、《何谓炎黄子孙》等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对联、科举制度、中华民族溯源等知识。

因为高三年级的学生有面对高考的具体需求,所以在教学内容“大同小异”的前提下,又给高三学生另外讲授一些直接有利于高考的知识或方法,比如讲授《怎样阅读史论文章》这个课题时,就以有一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所列的《史记、汉书之比较》的史论文章为例,讲授阅读史论文章的一些方法,指导学生应该怎么样去阅读理解同一类文章。又如在讲授《高考古典诗歌鉴赏的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思路》这个课题时,就把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几种类型的解答思路与方法。再如结合2004年高考第一次考对对联的题目,向学生传授关于对联的基本常识,提出“中学生学习对对联,只要求对得对、不要求对得妙”的最基本的要求,了解对联的结构,做到内容、词性等能够上下两联相对,而对得好、对得精和对得妙则不作要求。因此,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使他们在高考时基本上都能够用得上,甚至能够得高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她或者表现于数不胜数的物质载体,或者表现于丰富生动的语言文字,或者表现于抽象的意识形态即思想性格、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储存。

总而言之,文化传统是实践、时代的历史产物,对于后人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无形的影响。因此,教育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一代正确认识自己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吸取营养,推陈出新,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在高中学生中率先开设传统文化修养课,其根本宗旨就在教育学生对传统文化抱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明白要真正学习好现代科学知识,就必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传统美德,饱含着很多做人处世的道理,因此,通过传统文化的修养,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爱国爱民,懂得礼仪,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奉献社会的崇高品质,成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兼具的后代。

当年,我在开设传统文化修养这门课时,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力求突出“三性”即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思想性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观、人生观、唯物观、道德观、审美观这“五观”为核心,向学生进行点点滴滴而系统的灌输和传授,使他们真正了解这“五观”的古今相继,从中受到启迪、感染和教育;知识性则以拓宽知识面为目标,力求做到博而杂,融语言、文学、政治、历史、哲学、艺术、美学知识为一炉,广泛涉猎,逐步渗透,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中华民族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做到想学愿学,自觉地坚持学习传统文化;趣味性则以寓教于乐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解说、讲演、讨论、咨询、参加社会活动和自办板报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教学教学,逐步实现由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向学生自由研讨为主的过渡。

   同时,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还要面对他们人生转折点的高考,所以在教授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还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紧密结合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教学,讲授的知识尽量与这些学科的学习内容挂上钩,并且在广度、深度上多下功夫,使学生能够在相关知识上面居高临下,扩展视野,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懂得寻求解决疑难的方法,做到一学多用,举一反三,文史同步,深浅适度,杂专交错,雅俗兼具,使学生在一定的时段比较多地接触和掌。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观点,必须具有公认性,因此采纳的见解应该采自名家名著,但又不限于一家之言,更加不宜随便标新立异,以求循序渐进,打好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面,又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做到教师的课堂讲授和指导学生自学相结合,以求浅入深出和深入浅出互相递补;其次,应该做到见机穿插,只要与传统文化修养有关系,大课题中可以穿插小课题,大知识里可以夹带小知识,思想性和知识性互相渗透。例如可以结合时事或时令,穿插一些具体的小知识,比如十一世班禅认定和确立时,就马上插授《班禅名号的含义与由来》,让学生及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认识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和睦的意识。再如讲授二十四史常识时,在述及《新唐书》的编撰过程时,就插敍作者欧阳修不窃人名的美德与风格,教育学生要正确对待功名利禄,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第三,还要利用机会让学生当堂参与,为他们提供实践条件。例如在讲授对联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征对,选择或编撰一些上联,要求学生对出下联,增强课堂教学互动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对联知识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加强传统文化的修养,对于学生加强道德品质修养与掌握传统文化知识,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因此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高度重视,从宏观上予以指导,并且及时采取相应政策举措,规定凡是有条件的中学都应该开设传统文化修养课程,并且制定相对统一的教材,以便各中学开展传统文化的教学;

其次,各中学的领导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开设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绝对不要像我当年那样只能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才被迫同意开设传统文化修养课,教师应该培养自己能够胜任这门课的能力;

第三,青少年学生应该高度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好处,做到愿意学、自觉学、努力学,争取掌握比较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只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和所有学生全都充分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去,传统文化就一定会深深地扎根于整个教育之中,持之以久,肯定能够收到特别好的效果,让传统文化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岳唐韧

2020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