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sunhomes  月潭村夜话

随见随闻随感录(1701):《管子》解读(五十八)


文:tecsun 发表时间 2020/08/21 09:02:18


    【第十六篇   戒第】

    “戒”是指劝戒,这一篇记述了管仲等人对于齐桓公的多次劝戒之语,所以题名为《戒》,共分四个小节。第一个小节记述齐桓公出游前,管仲劝戒他要“有游夕之业于人,无亡荒之行于身”,并且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注重仁义、孝悌、忠信;第二个小节记述齐桓公游猎中,管仲劝戒他要使民以时、薄赋敛、宽刑罚、近有德、远有色;第三个小节记述齐桓公在外舍居住时,管仲劝戒他要处理好与各国诸侯的关系;第四个小节记述管仲临终以前劝戒齐桓公要正确看待臣子的长处短处,坚决除去奸佞之臣,但是齐桓公最后没有听取管理的遗嘱,终于导致国家混乱,自己也身败名裂的恶果。

    下面就按照四个小节的顺序,逐一进行解读。

    第一小节

    【原文】

    桓公将东游,问于管仲曰:“我游犹轴转斛,南至瑯邪。司马曰:‘亦先王之游已’何谓也?”管仲对曰:“先王之游也,春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谓之游。秋出,补人之不足者,谓之夕。夫师行而粮食其民者,谓之亡。从乐而不反者,谓之荒。先王有游夕之游于人,无亡荒之行于身。”桓公退再拜命曰:“宝法也。”管仲复于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无方而富者生也,公亦固情谨声,以严尊生。此谓道之荣。”桓公退,再拜,请若此言。管仲复于桓公曰:“任之重者莫如身,涂之畏者莫如口,期而远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涂至远期。唯君子乃能矣。”桓公退,再拜之曰:“夫子数以此言者数寡人。”管仲对曰:“滋味动静,生之养也。好恶喜怒哀乐,生之变也。聪明当物,生之德也。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字变。禁止声色之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静无定生,圣也。仁从中出,义从外作,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仁故不代王,义故七十而致政。是故圣人上德而不功,尊道而贱物。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南面听天下,而无骄色。如此,而后可以为天下王。所以谓德者,不动而疾,不相告而知,不为而成,不召而至是德也。故天不动,四时云下,而万物化;君不动,政令陈下,而万功成;心不动,使四肢耳目,而万物情。寡交多亲,谓之知人。寡事成功,谓之知用。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孝悌者,仁之祖也。忠信者,交之庆也。内不考孝悌,外不正忠信,泽其四经而诵学者,是亡其身者也。”

    【注释】

    将东游:准备东游;犹轴转斛:指东边到芝罘一带看海;南至瑯邪:南边到瑯邪;司马:官名;亦先王之游已:也要像先王出游一样;何谓:这是什么意思;对曰:回答说;先王之游:先王的出游;春出:春天外出;原农事之不本者:调查农事上生产上的困难;谓之游:才把它叫作出游;秋出:秋天外出;补人之不足者:补助民众中生活不足的;谓之夕:叫作夕;夫:句首语气词;师行而粮食其民者:人马出行却吃喝老百姓的;谓之亡:就叫作灭亡;从乐而不反者:只知道尽情游乐却不知道回来的。反通返;谓之荒:叫作荒废;有游夕之游于人:有对于民众有游夕的事务;无亡荒之行于身:没有对于自己有灭亡、荒废的行为;退再拜命曰:退后拜了两拜谢说;宝法:宝贵的法度;复:答复、回复、回答;无逸而飞:没有翅膀却能够飞;声:声音;无根而固:没有根底却能够牢固;情:感情;无方而富:没有地位却可以富贵;生:心态;公:您;固情谨声:巩固感情,谨慎言语;以严尊生:以求严格遵守尊贵的心性;此谓道之荣:这就叫作道义的发扬光大;退:退出;再拜:拜了两拜;请若此言:请求能够解释这句话;任之重者莫如身:负担重的莫如身体;涂之畏者莫如口:经历的风险莫如口舌;期而远者莫如年:时间长久的莫如年岁;以重任行肩负重任,经历风险;畏涂至远期:长期才能做到;唯君子:只有君子;乃能矣:才能做到了;夫子:先生;数以此言:多次用这些话;教寡人:教导我;滋味动静:饮食起居;生之养:这是心性的保养;好恶:喜欢的厌恶的;喜怒哀乐:高兴、愤怒、悲哀、快乐;生之变:这是心性的变化;聪明当物:聪明地处理事情;生之德:这是心性的德能;是故:所以;齐滋味:调节饮食;时动静:安排起居作息;御正六气之变:控制六气的变化;禁止声色之淫:禁止声色之乐的侵蚀;邪行亡乎体:身上没有邪恶的行为;违言不存口:口中没有违背道义的言论;静无定生:安静地安定着心性;圣:圣人;仁从中出:仁是从内心发出的;义从外作:义是在外面实行的;仁故不以天下为利:仁义不利用天下为自己谋私利;义故不以天下为名:仁义不以天下为自己猎取私名;仁故不代王:有仁义就不会取代别人自立为王;义故七十而致政:有仁义就会七十岁就交出政务;上德而下功:以道德为上功业为下;尊道而贱物:尊崇道德,轻视物利;道德当身:道德在身上;故不以物惑:所以不会被物质利益所迷惑;身在草茅之中:身体在草舍之中;无慑意:没有害怕的样子;南面听天下:面对南面统治天下;无骄色:没有骄傲的表情;而后可以为天下王:然后就可以成为天下的王;所以谓德者:之所以称为道德;不动而疾:不用鼓动;不相告而知:不用互相告诉都能够知道;不为而成:自己不用亲自做也能成功;不召而至:不用召唤自己也会来到;是德:这就是道德;故天下动:所以天没有动;四时云下:一年四季的变化;万物化:万物就会变化;君不动:君主不用动政令陈下:通过政令发布到下面;万物成:各种事情都能办理成功;心不动:心不用动;使四肢耳目:就会使四肢耳朵眼睛;万物情:万事万物都能够感知他的意图;寡交多亲:交游少但是亲近的人多;谓之知人:叫作知道用人;寡事成功:用力少却事情成功;谓之知用:叫做会办事;闻一言而贯万物:听了一句话就能够贯通万物;谓之知道:叫作懂得道理;多言而不当:都说话而且不正当;不如其寡:不如少说话;博学而不自反:博学却不知道反省自己;必有邪:一定会产生邪恶;孝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仁之祖:是仁义的根本;忠信:忠诚诚信;交之庆:是交往的凭信;内不考孝悌:内心不思考孝顺父母和友爱兄弟;外不正忠信:对外不端正忠诚诚信;泽其四经而诵学者:离开这四个原则去诵读学习的;是亡其身者也:这是会自己灭亡自己的。

    【翻译】

    齐桓公准备东游,问管仲说:“我这次出游,想要东至芝罘,南到瑯邪,司马提出意见说,也要像先王的出游一样,这是什么意思呢?”管仲回答说:“先王的出游,春天外出,是为了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困难,这叫作游;秋天外出,是为了补助民众生活上的不足,这叫作夕;那种人马出动都是吃喝老百姓的,叫作灭亡;只知道自己尽情游乐不肯回来的,叫作荒废。先王对于民众有游、夕的事务,自己却没有灭亡、荒废的行为。”齐桓公退后拜了两拜,说:“这是宝贵的法度。”管仲又对齐桓公说:“没有翅膀却能够飞的是语言,没有根底却能够巩固的是感情,没有地位却能够富贵的是心性,您也应该巩固感情,谨慎言语,以求严格遵守尊贵的心性,这就叫作道德的发扬光大。”齐桓公后退表示感谢说:“我愿意听从您的教导。”管仲又对齐桓公说:“负担的重量没有比得上身体的,经历过风险的没有比得上口舌的,时间长久没有比得上年代岁月的。因此,肩负重任,经历风险,长期坚持,只有君子才能做得到。”齐桓公与后退拜谢说:“先生快把这方面的理论告诉我。”管仲回答说:“饮食起居,是心性的保养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喜怒哀乐,这些是心性的变化;聪明地处理事情,是心性的德能,因此,圣人总是不断地调节饮食起居和安排作息,控制六气的变化,禁止声色淫乐的侵蚀,身上没有邪恶的行为,口中没有违背道义的言论,静静地安定着心性,这就是所谓的圣人。仁是从内心发出的,义是从外面实行的。有了仁,所以不会利用天下来谋求私利;有了义,所以不会利用以来猎取私名。有了仁,所以不肯取代他人而自立为王,有了义,所以到了七十岁就要交出政务。因此,圣人总是以道德为上而以功业为下,重视道德而轻视物利。道德在身,所以不会被物质利益所迷惑。身居茅屋之中,也毫无惧色,坐在南面统治天下也没有骄傲的表情,然后才能成为天下之王。之所以称作有道德,就是不用鼓动,人们也知道努力;不用言语,人们也能够理解;自己不要亲自去做,事情也能够成功;不用召唤,人们也能够做到;这就是道德的作用。所以,天不用动,经过一年四季的运行,万事万物就会发育成长。君主不用亲自动手,只要通过政令的发布,下面就能够万事成功。心不用动,经过四肢和耳朵眼睛的使用,万事万物都能够感知他的意图。交游虽然少但是亲近的人很多,这就作知人;听了一句话就能够贯通万物,这叫作懂得道义;多说话而且不正当,还不如少说话;博学多才却不知道反省自己,一定会产生邪恶;孝悌是仁义的根本,忠信是交游的凭信。内心不思考孝悌,在外面不端正忠信,离开这四个原则去空谈仁义礼信,是一定会自亡其身的。”

    【点评】

    这一小节记述管仲关于仁义忠信等方面的谈话,强调道德重于功业,必须先道德后功业,然后道德功业并进,才能达到称王称霸的目的,所以作为一国之君,首先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管仲的这种理论,给了齐桓公很深刻的教育,并且接受了管仲的意见。




 作者:岳唐韧

2020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