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sunhomes  月潭村夜话

随见随闻随感录(1618):古代的学校


文:tecsun 发表时间 2020/05/20 08:20:22


    中国古代的学校,分官学和私学两种。官学就是官办的学校,相当于现在的公立学校;私学是民间个人或家族办的学校,相当于现在的私立学校。

   中国最早的学校,究竟始于何时,相传早在夏朝就有了。不过有确证可考的学校是在商代,因为在甲骨文中就出现“学”、“大学”等有关学校的记载。

    到了西周,关于学校的记载更是比较详细。据史籍记载,西周的学校,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学,另一类是乡学,但不论是国学,还是乡学,全都是官办学校,也就是政府办的学校。

    国学是为上层贵族设立的,其中又分大学和小学。小学是蒙童之学,是专门培养贵族小孩的,大学是高一级的学校,是培养贵族青年的学校。另外,天子的子弟还有专门的学校,因此层次和级别更高。

    乡学是地方学校,是为中、低级贵族的子弟而设的,乡学又称作塾、庠、序、校等。

    商朝和西周的学校的明显特征是“学在官府”,也就是学校设在官府之中,表现出“政教合一”的特色。具体来说,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校全部由国家开设,并且是政府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周礼》记载,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级学校由“太宰”、“大司乐”、“大司徒”直接领导,可见学校既是教育的机构,又是政治的机构;

    二、学校的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官员,师与官是不分的,而帝王的老师出作太师、太保、太傅,是朝廷的重臣,级别最高。地方学校的教师也由官员担任,教师既要上课教授知识,又是政府官员,享受相应官员的级别待遇;

    三、学校中的行政管理与政治管理合二为一,师生关系为上下级关系,学生犯规违纪不仅可以使施行政处罚,情节特别严重者还可以实施刑事处罚,称作“教训”,特别严重的可以实行流放,“终身不齿”;

    四、教育教学内容由官府制定,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主,辅以其他知识;

    五、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是入仕做官,学生的毕业成绩与选拔官员紧密连接,这就是说,也不是人人都可以被选拔做官,选拔的程序是考核以后,“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拔为官,然后根据政绩决定级别,再按照级别给予俸禄(工资)。

    西周是官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到了春秋时期后期,就开始没落。于是以孔子为代表,私学开始兴起,并且越来越发展。到了汉朝,仅仅只有剩中央一级的太学,地方上就全是私学了。隋唐宋以至元明清,科举制度兴盛,中央一级学校仍然保留,明朝以前仍然称为太学,明清两代改称国子监。地方上的官学只保留县一级,每个县一所官办学校,称作“县学”,府治所在地的县学称为“府学”(其实还是县学),县学或府学所收的学生,就是本县府已经考取秀才(正式名称为生员),由教谕(教育局长)担任校长兼老师,教谕的品级是正八品。其他的学校,启蒙教育的叫“私塾”,进修性质的学校叫“书院”,但是这两种学校全都是私立的,经费有独资、集资和赞助三种,政府不必拿一分钱,所以古代汉朝以后学校,绝大多数是私立学校。

    官学衰落,但是又不能没有教育,因此私学兴起。

    私学究竟什么时候出现,一般认为是孔子时才开始发展。孔子在政治上失败以后,就专心致志地办教育,“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所以称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尊孔子是“祖师爷”、“至圣先师”。但是孔子只收十五岁以上的学生,所以他的学校并不是启蒙教育,而是进修性质的学校。

    据《吕氏春秋》所记,西周时的郑国已经有了启蒙教育性质的学校,不过并不发达,也只是一些有文化的人收几个学生,读书认字而已,到了孔子时代,由于孔子办学校的成功,不少人也开始投入教育的行列,私人办学才蔚然成风,并且把官办学校排挤到后面。这个时期,除孔子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教育家,如果墨子、孟子、荀子、田駢、宋研等。

    私学不同于官学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私学完全从国家机关中独立出来,成为社会中一种独立的现象,从此教育不再受到政治的干预,使教育不再是政治的工具,而变成一种认识世界、探讨各种知识奥秘的场所,这种巨大的转变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灿烂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是教育过程和教育内容及方法等,完全由教师决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真正居于主导地位。例如孔子的教学以“四教”(文、行、忠、信)和“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为基本内容,继承了上古三代以来的传统文化。而墨子则更加注意他自己创立的兼爱、尚同、非攻等思想学说。这些大教育家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首先是新认识的创造者,因此这个时期的私学是以新知识的开辟作为自己的存在条件的。

    三是师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官学中,师生关系是政治上的上下级关系,而私学中就变成了非政治性的师徒关系。私学中教师招收学生都各有标准与条件,比如孔子的标准与条件是“有教无类”与“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之也”,而学生也有退学的自由。同时,师生之间还可以共同讨论甚至辩论,而墨子要求学生必须参加生产劳动,否则就会拒绝招收,等等。

    私学的发展,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与官僚制度的发展以及纷争时代的智能竞争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因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世袭制度,所以要想进入官僚群体,就必须以有知识作为这种竞争的资本,所以都能够在私学里获得知识资本,从而激励和促进了私学的发展和壮大。

    历史证明,私学的不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种意义远远地超过教育本身。

    首先,私学的发展,对于人们的认识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而这种认识的发展,又来源于认识的自由,私学正是具备这种自由的地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限制,同时各个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可以展开自由的交流、讨论和辩论,无形中促进了对于世界的发展和对于认识的进步。

    其次,在复杂的客观世界面前,各个学说流派之间、各个教师之间、各个学生之间,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因此只有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辩明是非,去粗取精,而这种学术思想和知识的自由,只有私学才能具有,所以即使是后来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但是在私学这块园地里,除了不能宣传灌输反对君主专制统治以外,其他方面还是相对自由的。

    自从隋唐确立了科举制度以后,学校仍然以私立学校为主。官办学校依旧只有中央一级的太学或国子监和县府一级的县府学外,全都是私立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城市农村的私塾,都为教育的发展和培养人才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县府学所招收的学生,仅仅是本地区已经考取秀才的读书人,其办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三年的培训,好让这些秀才去参加省里的乡试,也就是能够考取个举人,再才有资格去京城参加更高一级的会试。所以这种官办的县府学,招生范围很小,人数很少,加上只允许新科秀才入学,没有考取举人的秀才又太多,因此数以万计的已经从私塾毕业和没有考取秀才的青年读书人就没有学习继续读书,于是一种专门让青年读书人的学校应运而生,这种学校就是私立的书院。

    书院始于宋代。因为书院的主持人和教师,绝大多数都是非常有学问的大师或名师,所以更加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我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依靠私立学校在支撑着,是古代教育的主力军,官办学校不仅数量太少,而且思想僵化,只知道教学生死读四书五经之类,培养出来的人,除了做官以外,就不再有其他方面的人才。而私立学校就大不相同,思想比较自由,学术更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因此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都是私立学校培养出来的,私立学校对于社会和历史的贡献,应该是最大的。




作者:岳唐韧

2020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