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sunhomes  月潭村夜话

随见随闻随感录(1343):禅宗公案妙语解读(七)(文/岳唐韧)


文:admin 发表时间 2019/07/19 00:00:00


  11、尘从外来
  【原文】师(赵州)自此被于北地,众请住观音院。上堂:“如明珠在掌,胡来胡现,反来反现。老僧把一株草为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为一株草用。佛是烦恼,烦恼是佛。”僧问:“未审佛是谁家烦恼?”师曰:“与一切人烦恼。”曰:“如何免得?”师曰:“用免作么?”扫地次,僧问:“和尚是大善知识,为甚么扫地?”师曰:“尘从外来。”曰:“既是清净迦蓝,为甚么有尘?”师曰:“又一点也。”(《五灯会元》)
  【翻译】赵州禅师从此来到北方,众僧请他住在观音院。赵州禅师一日上堂说:“就像一个明亮的珠子拿在手里,忽然来到忽然出现,反过来来到反过来出现,也就是在手里翻来覆去,。老和尚把一棵草当作丈六金刚使用,又把丈六金刚使用。佛就是烦恼,烦恼也就是佛。”僧人问:“不知道佛是哪一家的烦恼?”赵州禅师说:“和所有人的烦恼一样。”僧人又说:“怎么样才能免除这些烦恼?”赵州禅师说:“免除这些烦恼做什么?”他扫完地,僧人问:“和尚您是大知识的人,为什么还要扫地?”赵州禅师说:“灰尘从外面进来了。”僧人说:“既然是清净的佛寺,为什么还有灰尘?”赵州禅师说:“又是一个需要点拨的。”
  【解读】赵州禅师认为,人世间都是有烦恼的,有灰尘的,即使是清净的佛寺,也是有烦恼、有灰尘的,因此要想成佛,就必须不断地扫除这些烦恼,这就像扫地一样,有灰尘就必须扫除灰尘佛寺也不能例外。这种说法,就是强调佛家的修行,一定要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脱离日常生活。
  12、枯木禅
  【原文】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应时如何?”主曰:“枯木依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一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五灯会元》)
  【翻译】以前有个老婆子,供养着一个僧人,已经整整二十年,她经常让一个十六七岁的年轻女子去给僧人送饭照顾,有一天又叫那年轻女子抱住僧人,说:“我们应一下景怎么样?”僧人说:“我就像一棵枯萎的树木靠着寒冷的石岩,就像深冬一样没有暖和的气息。”年轻女子把这些情形告诉了老婆子,老婆子说:“我二十年来仅仅供养出一个俗气的汉子。”于是就把那个僧人赶走了,而且还把能够寺庙烧了。
  【解读】这个故事表面上有点不好理解,老婆子让年轻女子去招惹僧人被拒绝,按照常常理说,这个僧人应该是没有邪念了,但是老婆子仍然他二十年的修行白白的。但是仔细想一想,老婆子之所以反过来认为这个僧人修行不到家,就是僧人拒绝的理由是被迫的,称自己已经是一棵枯树,没有暖气,因此说明他并不是真正从内心里拒绝,他的拒绝完全是出于无可奈何,从而说明他二十年的修行白白的浪费了时间。这个故事就充分说明禅宗十分主张修佛应该发自内心,不能由外界外力强求强制。
  13、镇州大萝卜
  【原文】(有僧)问:“承闻和尚亲见南泉,是否?”师(赵州)曰:“镇州出大萝卜头。”(《五灯会元》)
  【翻译】有僧人问:“我听说和尚您亲自见到了南泉禅师,是真的吗?”赵州禅师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
【解读】赵州禅师看起来是答非所问,僧人问的是他见到了南泉禅师没有,他回答的却是镇州出产大萝卜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其实这是赵州禅师引导点拨僧人的一种方法。僧人只是听说,就问是否,表明僧人偏执于传闻,但是传闻仅仅是传闻,并非亲自所见,所以仍然不可信。至于是否相信,其实与传闻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自己,因此赵州禅师只能采用答非所问的方法来促使僧人的自悟其心。
  14、道在粪中
  【原文】师(赵州)与文远论义曰:“斗劣不头胜。胜者输果子。”远曰:“请和尚立义。”师曰:“我是一头驴。”远曰:“我是驴胃。”师曰:“我是驴粪。”远曰:“我是粪中虫。”师曰:“你在,彼中作甚么?”远曰:“我在彼中过夏。”师曰:“把将果子来。”(《五灯会元》)
  【翻译】赵州禅师和文远讨论佛说教义说:“与恶劣的东西斗,不要头一个取胜,头一个取胜一定会输,要吃果子的。”文远说:“请和尚您论立其中教义。”赵州禅师说:“我是一头毛驴。”文远说:“那么我就是毛驴的胃。”赵州禅师说:“我就是毛驴的粪。”文远说:“那么我就是毛驴粪里的虫。”赵州禅师说:“你在粪里面做什么?”文远说:“我要在毛驴粪中过夏天。”赵州禅师说:“你把水果拿过来。”
  【解读】赵州禅师与文远辩论,结果他认输了,吃了果子,吃果子在佛门就是认输的意思。他们两人,一个说我是驴,另一个说我是驴胃;一个说我是驴胃中的粪,另一个说我就是驴粪中的虫;一个问你这驴粪中的虫干什么,另一个说我这个虫要在驴粪中过夏,结果一个输了,吃了果子。为什么呢?原来胜利者更加顺其自然,顺其自然做到彻底,那就是佛,那就是道。
  15、无情说法
  【原文】(洞山良价)幼岁从师念《殷若心经》,至“无限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限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即指往五泄山礼默禅师披剃。年二十一诣嵩山具戒。游方首诣南泉,值马祖讳辰修斋。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来否?”众皆无对。师(洞山)出对曰:“待有伴即来。”泉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次参沩山,问曰:“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未明,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曰:“会么?”师曰:“不会,请和尚说。”沩曰:“父母所生日口,终不为子说。”师遂辞沩山,经造云岩。举前因缘了,便问:“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岩曰:“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师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岩竖起拂子曰:“还闻么?”师曰:“不闻。”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师曰:“无情说法,该何典故?”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乃述倡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跟处闻时方得知。”(《五灯会元》)
  【翻译】洞山良价禅师幼小时跟从老师念《殷若心经》,念到“无限耳鼻舌身意”的地方,忽然用手扪住脸,问老师说:“我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为什么经书说没有呢?”他的老师十分吃惊,说:“我做不了你的老师了。”马上指示他前往五泄山礼默禅师处剃发。这时他二十一岁,就到嵩山出家。他云游四方,首先去拜访南泉禅师,正遇到礼默禅师为已经去世的马祖禅师设冥寿斋。南泉禅师问:“明天设马祖禅师冥寿斋,不知道马祖禅时能不能来?”众僧人回答不出来。这时,刚刚来到的洞山良价禅师站出来说:“马祖禅师有陪伴一定会来。”南泉禅师一听,说:“这小子虽然年轻,很值得培养雕琢。”洞山良价禅师说:“大和尚您不要压迫好的为贱的呀。”接着,洞山良价禅师又去参拜沩山禅师,问道:“刚刚听说南阳忠国禅师有无情解释佛法的说法,我不太明白,请求禅师指教。”沩山禅师竖起拂子说:“你会么?”洞山禅师说:“我不会,请求大和尚您给我解说。”沩山禅师说:“父母生的嘴,我始终不会给你说。”洞山良价禅师只得辞别沩山禅师,前往拜访云岩禅师,把这个因缘了结,便问道:“无情的说法,什么人那里可以得到解释?”云岩禅师说:“没有人能够知道。”洞山良价禅师说:“和尚您懂得吗?”云岩禅师说:“我如果懂得,你不就听到我的说法了吗?”洞山良价禅师说:“我怎么不知道呀?”云岩禅师竖起拂子说:“你还要知道吗?”洞山良价禅师说:“我不听了。”云岩禅师说:“我的说法你尚且不想听,何况无情的说法呢?”洞山良价禅师说:“无情的说法,应该有什么典故?”云岩禅师说:“你难道没有看见《弥陀经》上说,水鸟树林,全都在念经念佛。”洞山良价禅师终于对于这方面有所省悟,于是编歌说:“大奇啊,大奇啊,无情说法不可思议。如果用耳朵听经最终很难懂得,只有用眼睛看才能明白。”
  【解读】这个故事记述洞山良价禅师云游多处,向南泉、沩山、云岩等几位大师请教无情说法,结果他都没有弄明白,也就是仍然没有彻底开悟,后来他在几位大师不同角度的启发下,开始有所开悟,明白了仅仅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身体器官去感受,还是俗人的做法,而应该是本心的领悟,才能达到事事无碍的境界。因此,所谓“无情说法”,实质上就是本心顿悟的说法,也就是一定要用“本心”去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舌头尝,身体感,这样才能让本心与各种身体器官融为一体,不分彼此,进入无情说法的境界。
  16、指示心要
  【原文】(龙潭)一日问曰:“某自到来,还蒙指示心要?”皇(天皇道悟)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汝心要。”师(龙潭)曰:“何处指示?”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师低头良久。皇问:“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师当下开解。复问:“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故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五灯会元》)
  【翻译】龙潭禅师有一天问道:“我来到这里,还要请求指示本心要旨。”天皇道悟禅师说:“自从你来到以后,我何曾没有指示你本心要旨?”龙潭禅师说:“你什么地方曾经指示过我?”天皇道悟禅师说:“你拿茶给我喝,我都接了;你拿饭给我吃,我都吃了;你拜佛时,我读低着头了;我哪个地方没有给你指示本心的要旨呢?”龙潭禅师听了,长时间低着头没有说话。天皇道悟禅师问道:“当下就能见到的道你就要发现,如果你一经过思考,那就会出现偏查。”龙潭禅师一听,马上就开悟了,于是他又问道:“怎么样才能保住这种开悟?”天皇道悟禅师说:“一切随缘,一切随着本心,只有尽了本来心性,其他的都不是最好的解释。”
  【解读】禅也是生活,而且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同样是穿衣吃饭,拉屎撒尿,同样是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所谓道、法、佛,全都1平常人的平常生活中,一切顺其自然,一切随机随缘,自始至终保持平常心,才能真正悟道悟法。
  17、指与月
  【原文】僧问:“指即不问,如何是月?”师(法眼)曰:“阿那个是汝不问底指?”又僧问:“月即不问,如何是指?”师曰:“月。”曰:“学人问指,和尚为甚么对月?”师曰:“为汝问指。”(《五灯会元》)
  【翻译】有僧人问:“手指我就不问了,我问的是什么是月亮?”法眼禅师说:“你为什么不问手指?”僧人又问:“月亮我就不问了,我问的是什么是手指?”法眼禅师说:“月亮。”僧人说:“我问的手指,和尚您为什么回答月亮?”法眼禅师说:“因为你问的是手指。”
  【解读】僧人明明问的是手指,法眼禅师回答的却是月亮,表面上看,也是答非所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禅宗看来,手指与月亮的关系,关键是月亮。他们认为,真理就像天上的月亮,它是客观存在的,而手指则是一种用具,它虽然可以用来指着月亮,但是不用手指指着月亮,月亮还是在那里,同时不用手指指月亮,人们照样能够看见月亮。所以手指与月亮有关系又没有关系。正因为如此,僧人问手指,法眼禅师仍然回答月亮。

  作者:岳唐韧
  2019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