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sunhomes  月潭村夜话

随见随闻随感录(1430):禅宗公案妙语解读(三十七)


文:岳唐韧 发表时间 2019/10/17 14:33:12


21、智不是道

【原文】南泉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无门关》)

【翻译】南泉普愿禅师说:“内心不是佛法,智慧不是道法。”

【解读】南泉普愿禅师的这两句话,是他对于佛与道的独特见解。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有僧人问南泉普愿禅师说,从上祖师和马祖大师都说“即心是佛”、“平常心是道”,为什么和尚你现在却说“心不是佛,智不是道”?南泉普愿禅师说:“你如果是佛,就不要拿这些疑惑来问我,我就不是佛,也没有见过祖师,你这样问,那么你就自己找祖师去。”于是他以虚空作比喻,说:“我马上用手托着虚空。”僧人说:“虚空没有变动的形象,怎么可以说托着呢?”南泉普愿禅师说:“既然不应该说托着,那么你怎么回应想去扶持它呢?”因此,南泉普愿禅师认为心是佛也好,心作佛也好,其实都是想成佛,一想就是偏执,就是妄念,所以马祖大师又说“不是心,不是佛,也不是物”,因此实际上南泉普愿禅师的“心不是佛”与马祖大师的“非心非佛”是一个意思,仅仅是各人的表述不一样罢了。

22、婧女离魂

【原文】五祖问僧云:“倩女离魂,哪个是真底?”(《无门关》)

【翻译】五祖法演大师问僧人说:“漂亮的倩女的灵魂离开了她的身体,依附在另一个倩女身上,那么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呢?”

【解读】这是五祖法演大师用一个民间传说作为话题,说明真正的自我只有一个,可是有时人的肉体和灵魂却分成了两个,人们一定要想办法分出真假,佛门的人更加应该如此,一定要学习真正的佛,抛弃虚伪的佛,一定要体悟真正的佛的精神,不能被虚伪的佛的邪说所迷惑。

23、路逢达道人

【原文】五祖曰:“路逢达道人,不将默语对。且道,将甚么对?”(《无门关》)

【翻译】五祖法演大师说:“路上遇到了悟道的人,不能用语言文字交流,也不能空思默想应对,你们说一说应该怎么应对?”

【解读】路上遇到悟道的人,既不能用语言文字交流,也不能用空思默想应对,那么应该怎么应对呢?这个问题可真是个难题,因为用语言文字交流,就会违背禅宗的原则,而如果用空思默想去应对,又会落于“思”和“想”,也就会落于妄念,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如果自己也是悟道的人,那就去痛快地与他应对,如果自己不是悟道的人,那就只能甘拜下风,决心继续痛下功夫,认认真真地修行悟道。

24、牛过窗棂

【原文】五祖曰:“比如水牯牛给窗棂,头角四蹄都过了,因什么尾巴过不得?”(《无门关》)

【翻译】五祖法演大师说:“比如水牯牛穿过窗棂,牛头、两只牛角和四只牛脚全都过去了,只是牛尾巴没有过去,为什么?”

【解读】这是一种比喻。首先在禅宗里,水牯牛是用来比喻修行的人,有时也用来比喻凡夫俗子的物欲之心。这么大的水牯牛要穿过窗棂,因为窗棂虽然狭窄,但是牛能够采用一些技巧不牛头、牛角和牛蹄穿过去,但是只有牛身体后面的小小尾巴过不去,原因就是牛尾巴是长在庞大的牛身体后面,而牛的身体也有太庞大,是无法穿过窗棂的,牛的庞大身体过不去,长在牛身体后面的尾巴当然也就过不去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修行捂道必须走大道,不能投机取巧,企图采用走捷径的手段去追求快速悟道悟法。

25、云门话堕

【原文】云门因僧问:“光明寂照遍河沙”,一句未绝,门骤曰:“岂不是张拙秀才语?”僧云:“是。”门云:“话堕也!”后来死心(禅师)拈云:“且道,那里是这僧话堕处?”(《无门关》)

【翻译】僧人问云门禅师说:“‘光明寂照遍河沙’这句诗······”还没有等他问完,云门禅师就突然打断僧人的问话说:“你念的这句诗难道不是那个张拙秀才的诗吗?”僧人说:“是的。”云门禅师说:“你念的这句诗,说明你已经失去了自心自性。”后来无门禅师知道了,就说:“还不要说是这个僧人失去了自心自性。”

【解读】这个僧人问云门禅师关于秀才张拙的诗句“光明寂照遍河沙”怎么理解时,云门禅师马上打断了他的问话,并且批评他是失去了自心自性,也就是所谓的“话堕”,主要是指这个僧人只知道执着于诗句的表面意思,不知道把这一句诗作为一个真理来运用,所以他就没有办法融入诗句的真正境界,当然也就没有办法悟道了。

26、踢倒净瓶

【原文】沩山和尚,始在百丈会中充典座,百丈将选大沩主人,乃请同首座对众下语,出格者可往。百丈遂拈净瓶置地上,设问云:“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首座乃云:“不可唤作木突也。”百丈却问沩山,山乃踢倒净瓶而去。百丈笑云:“第一座输却山子也!”因命沩为开山。(《无门关》)

【翻译】沩山和尚,当初在百丈禅师的法会上充任典座。百丈禅师将要选拔沩山做寺庵主持,于是请首座对众僧发话,凡是能够表现得特别优秀的,都可以前往参加选拔。百丈禅师把一个净瓶放在地上,假设说:“不能叫这个净瓶为净瓶,你们叫它什么呢?”首座就说:“总不能叫它木棒吧。”百丈禅师回过头来让沩山禅师说,沩山禅师就一脚踢倒了净瓶,然后就离开了。百丈禅师笑着说:“首座输给了沩山禅师啦。”因此就任命沩山禅师做了寺庵主持。

【解读】百丈禅师采用给净瓶呼唤新名字的方法选出寺庵主持,结果沩山一脚踢倒净瓶,取得了当选寺庵主持的资格。首座的答案应该也没有错误,但是他还是落于语言的表达,而沩山禅师则一句话不说,全是采用动作行为的方法得出更好的答案,所以他比首座要棋高一着。

27、女子出定

【原文】世尊昔因文殊至诸佛集处,值诸佛各还本处,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于三昧,文殊乃白佛曰:“何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佛告文殊:“汝但觉此女,令从三昧起,汝自问之。”文殊绕女三匝,鸣指一下,乃托至梵天,尽其神力而不能出。世尊云:“假使百千文殊,亦出此女人不得。下方过一十二亿河沙国土,有罔明菩萨能出此女人定。”须臾,网明大土从地涌出,礼拜世尊。世尊敕,罔明却至女人前鸣指一下,女人于是从定而出。(《无门关》)

【翻译】世尊祖佛释迦牟尼以前召文殊菩萨等佛聚集,正值各佛各自回到他们本来住处,只有一个女人靠近祖佛座位坐着没有离开,有暧昧的嫌疑。文殊菩萨就对祖佛说:“为什么女人这样靠近那个佛座,而我反而不能靠近?”祖佛告诉文殊菩萨说:“你只觉得这个女子,被三昧迷惑,不肯出定,还是你自己去问她吧。”文殊菩萨绕着这个女人转了三圈,把手指头弄响一下,就把她托到梵天,用尽了他的神力,结果也不能让她出定。世尊祖佛释迦牟尼说:“假如有成百上千个文殊菩萨,也奈何这个女子不得。下方要经过一十二亿河沙国土,只有罔明菩萨能够让这个女人出定。”过了一会儿,罔明菩萨从地面下钻出来,礼拜了世尊祖佛释迦牟尼。世尊祖佛释迦牟尼下旨他让这个女子出定,只有见罔明菩萨在这个女人面前,把手指头弄响一下,这个女人就从入定而出了。

【解读】按照禅法,一个人修行悟道得法叫作“入定”,但是又同时要求,凡是入定的人还必须出定,总而言之,入定出定一定要能够自由进出。但是世尊祖佛释迦牟尼旁边的这个女人只懂得入定,不会出定,于是祖佛释迦牟尼就叫文殊菩萨帮助她出定。可是作为智慧象征、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虽然使用了九牛二虎之力,甚至用尽神力把她托上了梵天,也没有办法让这个女人出定。世尊祖佛释迦牟尼说,即使有成百上千个文殊菩萨也没有能奈让这个女人出定,只有初地菩萨代表无知的罔明菩萨可以让这个女人出定。于是世尊祖佛释迦牟尼下旨叫罔明菩萨来让这个女人出定。结果罔明菩萨仅仅在这个女人面前弄响了一下手指头,这个女人便出定了。文殊菩萨和罔明菩萨,一个代表智慧,另一个代表无知,结果还是代表无知的罔明菩萨不费吹灰之力,马上顺顺当当地让这个女人出定了。

28、芭蕉柱杖

【原文】芭蕉和尚示众云:“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你”拄杖子。(《无门关》)

【翻译】芭蕉和尚对众僧说:“你有了拄杖子,我给你拄杖子;你没有拄杖子,我夺你拄杖子。”

【解读】柱杖子就是柱杖,僧人们走路拄身之用。在禅宗里,常常用它代表自性。芭蕉禅师说:“你如果有了拄杖,我就给你拄杖。”意思就是你有了开悟见性的愿望,我就给你“拄杖”接应你的开悟。。但是芭蕉禅师又说:“如果你没有拄杖,我就夺你的拄杖”,意思是说你自己还没有体悟自性,反而向外求佛,我就打破你的向外求佛的念头。芭蕉和尚的这两句话,充分说明学佛悟道,完全是依靠自己明心见性,不能求诸于外界。

 

 

作者:岳唐韧

2019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