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sunhomes  月潭村夜话

随见随闻随感录(2228):野史杂录(一一七)


文: 发表时间 2022/04/30 08:48:08


1、陈执中不给那些安排官职

据《青箱杂记》记载,宋代陈执中,字昭誉,宋仁宗时担任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很大。他有个女婿没有考取进士,于是就找到岳父陈执中,要求岳父给他安排一个官职,陈执中没有同意。他对女婿说:“官职是国家的,不是我自己房间里的箱子里面的物件,想给你就可以给你,你怎么可以随便得到呢?”他任凭女婿怎么说,最终没有给女婿安排一个官职。“官职是国家的,不能想给你就给你”,这话说得多么好啊!

2、什么是封泥?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我国古代,封泥是用来封固书信、公文,以求保守秘密的一种方法。古代的文书,都是用刀刻在或者用漆写在竹简上或者木片上的,文书或信件交往不仅困难,而且对于机要文件没有办法保密。为了防止别人偷看或者盗取机密,古人就想了一个办法,他们就把竹简或者木片装在一种斗槽里或者竹筒里,然后捆绑好,同时用一种粘土封固起来,并且在上面盖是印信。如果属于一般文书或者信件,也可以用布袋装上,然后把袋口扎紧,再用封泥封固,并且盖是印信,就可以防止他人拆看。这种封泥盖印的方法,就叫作封泥。

3、“少焉”就是月亮

据《陶庵梦记》记载,明代的张岱有一次在别人家里做客,吃过中饭就要回家,主人再三挽留,说:“吃过晚饭,等‘少焉’出来欣赏欣赏,再回家不迟。”张岱问:“你说的‘少焉’是什么东西?”主人回答是:“是月亮呀,这个你都不知道?”张岱说:“确实不知道,为什么‘少焉’就是月亮?”主人说:“我也是从一个读书人那里听来的,这个读书人告诉我,因为苏东坡的《赤壁赋》里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的句子,所以‘少焉’就是月亮。”张岱听了,不禁哈哈大笑,说:“这个读书人真是个掉书袋啊!”

4 青白眼

据《历代笑话集》记载,古代有一个患青白眼的人打官司,自己说自己是一个瞎子,看不见东西。审判案子的官员说:“你仅仅是青白眼,怎么假装双目失明的瞎子呢?”这个人回答说:“老爷您有所不知,您看我是清清白白的,但是我看老爷却是漆黑漆黑的,这就叫作青白眼呀。”

5、赵枢记忆力超人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宋徽宗第五个儿子赵枢,封肃王。沈晦,字元用,宋徽宗时状元。他们两个人都记忆力超人。有一年,赵枢和沈晦一起出使金国,住在燕山愍忠寺。在空闲的时候,他们两人在寺内随便走走,偶然看见一块唐朝人写的石碑,碑文文辞骈丽,洋洋洒洒有三千多字。沈晦自以为记忆力超人,就一边诵读,一边记忆,反反复复诵读了两遍,自以为全部记住了。而赵枢却站在旁边听沈晦诵读,似乎并不在意。回到住所,沈晦马上拿出纸笔,要把刚刚诵记的碑文记下来,他把刚才诵记的碑文绝大多数读记下来了,但是还有四十多个字怎么也记不起来,因此他只能画个圆圈代替。记完以后,赵枢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提起笔来把沈晦记不起来的那四十多个字一一补上,同时又究正了沈晦记写错误的一百多个字。于是两个人一同拿着记写的碑文去石碑那里一个字一个字地核对,证明沈晦记忆的部分没有错误,而赵枢填补和纠正的部分更加没有错误。两个人相比,应该是赵枢的记忆力更加超人,比沈晦要高出一筹。

6、陆佃尊师无向背

据《宋史》记载,陆佃曾经师从王安石学习经书,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他进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正是王安石总揽朝政,推行新法,两个人一见面,王安石就以新法征求他的意见,陆佃就以实相告:新法是好的,但是推行起来并不理想,反而成为扰民之举,例如青苗法就是这样。后来王安石权力更大,许多人都趋之若鹜,大拍王安石的马屁,以求升官发财。而陆佃仍然和平时一样,仅仅以师生关系对待,并没有任何拍马屁的行为。等到新法失败,朝中都在清除王安石的党派,许多人都不敢再与王安石来往,甚至倒过来诬陷王安石落井下石。只有陆佃仍然公开承认他与王安石的关系,仍然十分尊重王安石,在王安石生病时依旧去看望他,在王安石去世时,陆佃仍然前往哭祭他,在参加修撰《宋神宗实录》时,仍然坚持肯定赞扬王安石的功绩。陆佃这种尊师没有向背的做法是值得赞美的,他在老师得势时,不曲意逢迎,也不因为老师失去权势时而背弃讳避,摆脱关系,应该属于真正有品德的人。

7、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据《清朝野史大观·清人遗事》记载,清朝康熙时,有“天下第一清官”之称的张清恪,因为有优异成绩被提拔为巡抚,他的门生故吏、至亲好友听到消息以后,纷纷拿着礼物上门祝贺。张清恪按照原来的规矩,一分一厘都不收取,为了坚决杜绝纷至沓来的送礼的人,他就写了一张《禁止馈送檄》,高悬在厅堂上。这篇檄文是这样写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结果就没有人敢送礼了。

8、喝墨水

据《因树屋书影》卷一记载,人们常常用喝的“墨水”多少来比喻一个人的知识是丰富还是贫乏,查查史书,还真的有这种事情。不过,古人只有受到惩罚时才喝“墨水”。喝“墨水”这种罚规最早施行于南北朝。北齐的朝廷曾经正式下过一道命令,规定考试以后,凡是成绩太差的人,一定要罚他喝墨水,“北齐策秀才,下者饮墨水一升”。所谓“下者”,就是考试成绩不及格的考生,因为考试不及格就罚他们喝墨水一升,这种处罚也确实不轻。从此以后,喝墨水的惩罚延续了好几个朝代。梁武帝时还规定,考试“差谬者罚饮墨汁一斗”,处罚更加重了。隋朝也规定,“正会日,侍中黄门宣诏劳诸郡上计,劳讫付纸,遣陈土宜。字有脱误者,呼起席后立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还有“文理孟浪者,起立席后饮墨水。”也就是说,字写得不好,文章写得不好,都要罚喝墨水一升甚至一斗,可以说是另一种肉体惩罚。虽然不会死人,但是喝这么多的墨水,也是够人受的。

9 写文章有五种情况必须反对

据《敬斋泛说》记载,写文章有五种情况必须反对,一是马马虎虎地写,不管内容是不是正确,也不管文字是不是通顺精炼,胡乱地写一通;二是只知道追求物质利益,写文章一定要以能不能赚钱为目的;三是写一些违心的话,也就是说假话,既欺骗别人,更欺骗自己;四是被习俗甚至恶俗所蛊惑,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人云亦云;五是写出来的文章不能传给子孙看,没有任何价值。这五种情况都是写文章的大忌,一定要避免和克服,否则写出来的文章不仅没有用处,相反还有很大的害处。

9、朱熹的“读书须作相别计”的读书方法

据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学者朱熹的《朱子语类》记载,怎么读书才能记得牢,他认为“读书须作相别计”,他是这样说的:“但是刚刚读第一遍时,必须十分用功夫,要有与所读的书告别的想法。也就是说,一本书开始读时,就应该打算从此以后再也不能看见这本书了。”他同时举例子说:“比如有一个人读《周礼疏》,读完第一遍,他就把书烧了;然后再买一本来读,读完以后,他又把书烧了。就这样,他把《周礼疏》的内容全部读记牢了。如果他每一遍都是马马虎虎地读,即使读上五遍十遍,也抵不上用心读一遍,因此读书一定要用‘作相别计’的方法来读。”

10、什么是“集大成”?

据《孟子》记载,孟子曾经这样说:“伯夷是圣人之中立身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对国家负责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处世随和的人,孔子是圣人之中量时适变的人。孔子是一个集大成的圣人,所谓‘集大成’,这就好比奏乐一样,先敲击钟用来发出声音,然后敲击罄用来扬韵,再然后八音和鸣,始终如一。”由此可见,“集大成”这句话,是孟子用来评价孔子功德才能的用语。“集大成”的“集”,就是“集中”,意思是兼有各家之长;“大”,就是大家、名家、专家的意思;“成”就是全部、完备、完美的意思。孔子有许多学生,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么多学生对于孔子是特别地景仰,学生们都说,孔子就是飞鸟中的凤凰,就是太空中的日月,就是走兽中的麒麟,就是大地上的江海。总而言之,孔子就像泰山一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而在孟子心目中,伯夷、伊尹、柳下惠虽然也是圣人,但是伯夷是“治则进,乱则退”,仅仅是立身清高;伊尹是“治亦进,乱亦进”,仅仅是对于国家负责任;而柳下惠,则是仅仅是处世随和而已。这三个圣人,都是有偏颇的,所以他们没有孔子那样完备完美,因此孟子是孔子是“集大成者”,也就是一位最完备最完美的圣人,因此称之为“集大成”。


    作者:岳唐韧

    2022年04月30日